1、多吃含纖維素的食物。2、多吃含蛋白質的食物。3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。
1、忌食生冷寒涼食品。2、忌食酸澀類的食物。3、忌食刺激性的食物。
引起痛經的因素很多,常見的有以下幾種:(1)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,引起痛經。(2)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并血液供應異常,造成子宮缺血,缺氧而引起痛經。(3)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后屈或前屈,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。(4)精神,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。(5)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系。(6)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。
其他病因:
(1)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(PG)含量升高,前列腺素E2(PGE2)有作用于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,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。
(2)子宮的過度收縮,雖然痛經患者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(正常者壓力約為4.9Kpa),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,且往往不易完全放松,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。
(3)子宮不正常收縮,痛經患者常有子宮不正常收縮,因此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,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,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。
(4)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,盆腔炎,子宮腺肌癥,子宮肌瘤等,子宮內放置節育器(俗稱節育環)也易引起痛經。
(5)少女初潮,心理壓力大,久坐導致氣血循環變差,經血運行不暢,愛吃冷飲食品等造成痛經。
(6)經期劇烈運動,受風寒濕冷侵襲等,均易引發痛經。
(7)空氣不好受某些工業或化學性質氣味刺激,比如汽油,香焦水等造成痛經。
一、癥狀:
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,病因多,病機復雜,反復性大,治療棘手,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,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后,大多開始于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,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、冷痛、灼痛、刺痛、隱痛、墜痛、絞痛、痙攣性疼痛、撕裂性疼痛,疼痛延至骶腰背部,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,歷時1/2~2小時。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,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內前側。約有50%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癥狀:乳房脹痛、肛門墜脹、胸悶煩躁、悲傷易怒、心驚失眠、頭痛頭暈、惡心嘔吐、胃痛腹瀉、倦怠乏力、面色蒼白、四肢冰涼、冷汗淋漓、虛脫昏厥等癥狀。在劇烈腹痛發作后,轉為中等度陣發性疼痛,約持續12~24小時。經血外流暢通后逐漸消失,亦偶有需臥床2~3天者。
二、診斷標準:
1、中醫痛經辨證分五種證型:氣滯血瘀、寒濕凝滯、濕熱瘀阻、氣血虛弱、肝腎虧損。
2、西醫痛經診斷分"原發性”和"繼發性”:
(1)原發性痛經
指經婦科檢查,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,多發生于月經初潮后2-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輕婦女。
常發生于有排卵月經,因此一般在初潮后頭1~2年尚無癥狀或僅有輕度不適。嚴重的痙攣性疼痛多發生于初潮1~2年后的青年婦女。如一開始出現規律性痛經或遲至25歲后發生痙攣性痛經,均應考慮有其他異常情況存在。原發性痛經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,或在婚后隨年齡增長逐漸消逝。
原發性痛經的診斷
主要在于排除繼發性痛經的可能。應詳細詢問病史,注意疼痛開始的時間、類型及特征。根據:
①初潮后1~2年內發病;
②在出現月經血或在此之前幾個小時開始痛,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48~72小時;
③疼痛性質屬痙攣性或類似分娩產痛;④婦科雙合診或肛診陰性?傻贸鲈l性痛經之診斷。
(2)繼發性痛經
生殖器官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者,經婦科檢查、B型超聲顯像、腹腔鏡等技術檢查有盆腔炎、子宮腫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病變致痛經。
Ⅱ度宮頸糜爛:炎癥可循淋巴循環擴散到盆腔導致盆腔結締組織炎,現腰骶部疼痛、盆腔下墜痛及痛經。
慢性子宮內膜炎:痛經較多發生于未產婦,但嚴重痛經者極少,可能由于內膜過度增厚,阻礙組織正常退變壞死,刺激子宮過度痙攣性收縮所致。
慢性宮頸炎:下腹或腰骶部經常出現疼痛,每于月經期、排便或性生活時加重。
盆腔炎性腫塊炎性包塊盆腔炎腹痛在月經期也會加重,但不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的痛經明顯。
子宮發育異常:有原發性閉經、痛經、不孕、習慣性流產、每次妊娠胎位均不正或難產等病史。
子宮內膜異位癥:以往月經來潮時并無疼痛,而從某一個時期開始出現痛經?砂l生在月經前,月經時及月經后。
子宮腺肌。30歲以上的婦女,出現繼發性、漸進性加劇的痛經為本病的主要癥狀。
子宮內膜息肉:出現月經失調,如月經過多、經期延長、經間期出血、痛經等。
陰道血吸蟲。翰灰巹t陰道流血、月經過多及痛經,白帶明顯增多。
子宮肌瘤、卵巢腫瘤:腫瘤壓迫或是合并其他子宮炎癥導致的痛經現象。
三、根據痛經程度可分為3度:
(1)輕度: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明顯,伴腰部酸痛,但能堅持工作,無全身癥狀,有時需要服止痛藥。
(2)中度: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,伴腰部酸痛,惡心嘔吐,四肢不溫,用止痛措施疼痛暫緩。
(3)重度:經期或其前后小腹疼痛難忍,坐臥不寧,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,必須臥床休息,伴腰部酸痛,面色蒼白,冷汗淋漓,四肢厥冷,嘔吐腹瀉,或肛門墜脹,采用止痛措施無明顯緩解。
病史不典型、盆腔檢查不滿意者,宜作B超掃描。盆腔檢查無陽性體征,應用避孕藥物或PGs合成抑制劑,有療效者可診斷原發性痛經。如用藥5~6個周期無效,則宜進一步作腹腔鏡或宮腔鏡檢查,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、粘膜下肌瘤等器質性病變。
痛經所提示的疾病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:
1.經期的腰痛可能是因為子宮后位或其它疾患所致。
2.經期發燒、下腹墜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。
3.正常經血呈暗紅色,如果經血顏色為淡茶褐色,或氣味發生變化同時體溫升高和下腹痛,則可能患上了子宮內膜炎。
4.如果痛經越來越厲害、持續時間越來越長,則可能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癥。
痛經西醫治療:
原發性痛經
(一)一般治療: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平日注意生活規律,勞逸結合,適當營養及充足睡眠。重視月經生理的宣傳教育,通過解釋說服,消除病人恐懼、焦慮及精神負擔。加強經期衛生,避免劇烈運動、過度勞累和防止受寒。
(二)抑制排卵:如病人愿意控制生育,則口服避孕片(復方炔諾酮片或復方甲地孕酮片)為治療原發性痛經的首選藥物。應用口服避孕藥物,90%以上癥狀可獲得緩解,可能由于內膜生長受到抑制,月經量減少,pg量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導致子宮活性減弱。治療可試服3~4個周期,如療效滿意,可繼續服用;如癥狀改善不明顯,可適當加用pgs合成抑制劑。由于要在整個月經周期用藥,而發生效應僅在周期末1~2天,除非需要同時避孕,一般不受病人歡迎。
(三)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(pgsi):
芬必得:該類藥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使子宮張力和收縮性下降,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。服用方法:一般于月經來潮痛經開始前連續服藥2~3天,1片/qd,痛的厲害的可予以2片/q12h,因為前列腺素在經期初的48h釋放量最多,早期用藥可糾正月經期血中前列腺素合成釋放過多。痛時時再服用可能效果不明顯,而且最少要3小時后起作用。
副作用:有消化道反應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,極少引起支氣管痙攣和暫時腎功能損害。
(四)β-受體興奮劑:通過興奮肌細胞膜上β受體,活化腺苷酸環化酶,轉而提高細胞內camp含量。一方面促進肌質網膜蛋白磷酸化,加強ca 的結合;另一方面抑制肌凝蛋白輕鏈激酶活性,導致子宮肌松弛,痛經得到迅速緩解,但同時有增快心率、升高血壓之副反應。
近年臨床應用單獨興奮子宮β2受體之藥物,副反應顯著減少。常用的β2受體興奮劑有:羥甲異丁腎上腺素,商品名舒喘靈(sulbutamol)及間羥異丁腎上腺素,商品名間羥舒喘寧(terbutalin)。給藥方法有口服、氣霧吸入、皮下、肌肉注射及靜脈給藥等。
在劇烈疼痛時宜用注射法:舒喘靈0.1~0.3mg,靜注或間羥舒喘寧0.25~0.5mg,皮下注射,4~8小時1次。中、輕度疼痛可口服,舒喘靈2~4mg/6小時或間羥舒喘寧2.5~5mg/8小時,亦可氣霧吸入0.2~0.25mg,2~4小時1次。以氣霧吸入較好,因用藥量少而起效迅速。氣霧吸入時應注意:①首先大口把氣呼完;②開始深吸氣時把藥液吸入;③吸氣完摒氣3~4秒鐘;④然后卷唇將氣慢慢呼出。常用量每次吸入2口,可維持4~6小時。但一般反映β受體興奮劑療效不太滿意,且仍有心悸、顫抖等副反應,因而未能被普遍采用?墒菤忪F法應用方便、作用迅速,仍可一試。
(五)鈣通道阻滯劑:該類藥物干擾ca 透過細胞膜,并阻止ca 由細胞內庫存中釋出而松解平滑肌收縮,為心血管疾病治療上的一項重要進展。應用硝苯啶(nifedipine,尼福地平),商品名:心痛定、利心平20~40mg治療原發性痛經。給藥后10~30分鐘子宮收縮減弱或消失,肌肉收縮振幅、頻率、持續時間均下降,基礎張力減少,同時疼痛減輕,持續5小時,無特殊副反應。
(六)維生素b6及鎂—氨基酸螯合物:利用維生素b6促進鎂離子(mg )透過細胞膜,增加胞漿內mg 濃度之作用,來治療原發性痛經。每日量200mg,4周后可見紅細胞鎂含量顯著增加。亦可與鎂—氨基酸螯合物合用,每種各100mg,日服2次,治療4~6個月,痛經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均呈進行性下降。
(七)棉酚:醋酸棉酚20mg,日服1次,連用3~6個月,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可達95%以上。但可能產生明顯副反應,如乏力、心悸、惡心、水腫、頭暈、潮熱、厭食、滲透性腹瀉等,嚴重的還可發生血小板減少,低鉀血癥等。
繼發性痛經
繼發性痛經的治療則要先區分病因,對因和對癥治療并進。
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痛經可首選非甾體抗炎藥或口服避孕藥,療程一般不少于六個月,用法同原發性痛經。
手術切除子宮通常是治療子宮腺肌癥最徹底的方法,但對于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子宮的患者,應首選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,療程同前。如患者暫無生育要求,子宮腔內放置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,或陰道使用緩釋藥物應是首選方法?诜茉兴幰部蛇x用,但一般不作為首選的治療藥物。
痛經中醫治療:
辨證論治
1.氣滯血瘀
【證候】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,拒按,經血量少,經行不暢,經色紫黯有塊,塊下痛減;伴乳房脹痛,胸悶不舒;舌質紫黯或有瘀點,脈弦。
【治法方藥】 理氣行滯,化瘀止痛。膈下逐瘀湯加減。
2.寒凝血瘀
【證候】 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,拒按,得熱痛減;或月經推后,量少,色黯有塊;面色青白,肢冷畏寒,手足欠溫;舌黯苔白,脈沉緊。
【治法方藥】溫經散寒,化瘀止痛。少腹逐瘀湯加減。
3.濕熱瘀結
【證候】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,拒按,有灼熱感,或痛連腰骶,或平時小腹疼痛,經前加劇;經量多或經期延長,經色黯紅,質稠或夾較多黏液;平時帶下量多,色黃,質稠,有臭味;或伴有低熱起伏,大便不爽,小便黃短;舌質紅,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【治法方藥】清熱除濕,化瘀止痛。清熱調血湯加減。
4.氣血虛弱
【證候】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,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;月經量少,色淡,質清稀;面色無華,頭暈心悸,神疲乏力;舌質淡,脈細無力。
【治法方藥】益氣養血,調經止痛。八珍益母湯加減。
5.肝腎不足
【證候】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,伴腰骶酸痛;經色淡黯,量少,質稀薄;頭暈耳鳴,面色晦暗,健忘失眠;舌質淡紅,苔薄,脈沉細。
【治法方藥】滋腎養肝止痛。調肝湯加減。
經驗方
1.溫經散寒湯
【藥物組成】當歸,川芎,赤芍,白術,紫石英,胡蘆巴,五靈脂,川楝子,延胡索,制香附,小茴香,艾葉。
【適應證】寒凝血瘀之痛經。經前或經時小腹擰痛或抽痛。涼而沉重感,按之痛甚,得熱痛減,經行量少,色黯有血塊,畏寒便溏,苔白膩,脈沉緊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日一劑,水煎服(下同)。
2.熱性痛經方
【藥物組成】當歸,川芎,赤芍,生地黃,紅藤,敗醬草,川楝子,炒五靈脂,炙乳香、沒藥。
【適應證】氣滯熱郁之痛經。經行腹痛,往往于經行第一天腹痛甚劇,或見血塊落下則痛減,舌質紅,苔薄黃,脈弦或弦數。
3.化膜湯
【藥物組成】血竭末(另吞),生蒲黃(包煎),五靈脂,生山楂,劉寄奴,青皮,赤芍,大黃炭、炮姜炭,參三七末(分吞)。
【適應證】膜樣痛經。
4.痛經湯
【藥物組成】鉤藤,牡丹皮、丹參、赤芍、五靈脂,肉桂(后下),廣木香,延胡索,川斷、杜仲,益母草,茯苓。
5.調經止痛湯
【藥物組成【當歸,川芎,香附,白芍,甘草,枸杞子。
【適應證】少女痛經。
針灸推拿
1.體針
(1)以合谷;三陰交為主穴,留針15~20分鐘,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補法。夾血塊者加血海;濕邪重者加陰陵泉、太沖、行間;肝郁者加太沖、氣海、內關;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、脾俞、血海;肝腎不足者加關元、肝俞、腎俞。經期每日一次,非經期每周2~3次,連用3個周期。
(2)取穴:中極、關元、三陰交、太沖、合谷。重刺激用瀉法,寒證加灸,留針15分鐘。
(3)取穴:中極、地機。氣滯血瘀者加太沖、血海;寒凝胞中者加水道、關元;濕熱下注者加曲泉、陽陵泉;氣血虛弱者加脾俞、足三里;肝腎虛損者加腎俞、肝俞、足三里。實證用瀉法,虛證用平補平瀉法。
(4)取穴:17椎下、l棘突下。針法:直刺 1.5寸左右,留針15~20分鐘。
2.電針
可選中極、關元、三陰交、血海、地機、足三里等穴。針刺得氣后,接上電針治療儀,通以疏密波或連續波,電量以中度刺激為宜,每次通電約15~30分鐘,每日1~2次。于經前3日施治,至疼痛緩解為止。
3.耳針
(1)取穴:子宮、交感、皮質下、內分泌、腎。手法:刺后留針20~30分鐘,留針期間可間隔做慢而有力的順向捻轉幾次。
(2)取穴:內生殖器、內分泌、緣中、神門、艇角。配穴:交感、肝、腎、皮質下。針法:于經前一周開始治療,每日一次,每次一側耳穴,兩耳交替,治療至月經干凈。
4.灸法
取關元、氣海、曲骨、三陰交,每次取3穴,于經前3日用艾條溫和灸,每穴施灸20分鐘,每日一次,連續治療,4日為一個療程,適用于各型痛經。
5.針灸合用
(1)選穴:中極、三陰交(雙)、地機(雙);配穴:夾血塊者加血海(雙);濕邪重者加陰陵泉(雙);肝郁者加太沖(雙);氣血虛者加足三里(雙);肝腎虛損者加關元。先予針刺得氣后留針15~20分鐘,其間,除太沖外,余穴均用溫針灸兩壯。
(2)以氣海、三陰交、脾俞、肝俞、關元、中極為主穴,以地機、合谷、血海、行間、照海為配穴。每次取主、配穴各兩個,在經前2~3天開始針灸,然后再針灸2~3次為一個療程;每次加灸關元、中極穴。
6.推拿
以氣海、關元、中極、氣沖、公孫、三陰交、次醪、命門為基本穴位,辨證取穴為(肝俞、膈俞、地機、曲泉、脾俞、胃俞、腎俞至命門一線,手法用一指禪、揉、摩、擦、拿等,平均治療20~30分鐘。
藥物穴位注射
1.取三陰交(雙),采用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。穴位常規消毒,進針得氣后,回抽無血,每穴注入藥液一毫升。氣滯血瘀可配太沖;寒濕凝滯配內關;氣血虛弱配足三里;肝腎不足配內關。
2.取雙側三陰交、內關穴,隔日注射一次,每次每穴位注射5%當歸注射液一毫升,共4毫升。于月經前后10天內使用。適用于血虛、血瘀型痛經。
耳穴療法
取耳穴皮質下、內分泌、交感、子宮、卵巢,于月經來前3~5天,用王不留行籽或小磁珠壓穴,每天按揉數次,調和氣血以止痛;疼痛較重者可用埋針法。氣滯血瘀可加肝、神門;痰濕凝滯加三焦、腹;氣血虛弱加心、脾;肝腎虧損加肝、腎。
敷臍療法
1.神闕為沖任經氣匯聚之地,且滲透力強?蛇x用當歸、川芎、吳茱萸等研為細末,加白酒和凡士林調為糊狀,于經前3天敷臍部,經至敷關元穴,可疏通經絡,祛寒止痛。
2.山楂、乳香、沒藥、葛根、穿山甲、川厚樸,白芍,甘草、桂枝,細辛揮發油、雞矢藤揮發油、冰片各適量。制法:先將山楂、葛根、白芍、甘草水煎兩次,煎液濃縮成稠狀,混入溶于95%乙醇溶液的乳香、沒藥液,烘干后與穿山甲、川厚樸、桂枝共研細末,再加入適量的細辛揮發油、雞矢藤揮發油、冰片,充分混合,過100目篩,貯藏備用。經前3~5天用溫水洗擦臍部后,取上藥0.2~0.25克,氣滯血瘀者用食醋調糊,寒濕凝滯者用姜汁或酒調糊。敷于臍中,外用膠布固定。待經來痛止或經期第3天去藥,適用各種痛經。
熱熨法
1.食鹽、蔥白各,生姜。上藥共炒熱,裝布袋熨下腹部,藥涼后可再炒熱再熨,每日數次,每次30分鐘。適用于虛寒為主的痛經。
2.香附,延胡,桂枝,官桂,木,雞血藤。氣滯血瘀型加桃仁,赤芍;寒濕凝滯型加茴香,蒲黃。制法:將藥物搗爛、炒熱后外敷貼丹田穴(氣滯血瘀加關元、命門穴;寒濕凝滯加肚臍),以不燙皮膚為度,藥涼后可炒熱再敷。
3.艾葉,食鹽。熨熱后敷貼關元穴。
發皰法
月經前10天,以底徑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,點燃后置中極穴上,艾炷燃盡更換。如過熱病人難以忍受,將附片提起數秒后再放下,至灸處皮膚紅暈直徑達5厘米以上、中央微泛白透明時停用,敷以消毒敷料,膠布固定。數小時后灸處即起水皰,由小而大,直徑可達1~2厘米,水皰待自行吸收。適用于虛寒性痛經。
(以上提供資料及其內容僅供參考,詳細需要咨詢醫生。)
痛經日常預防
1、婦女由于經、帶、胎、產的特殊生理現象,易于導致病邪的侵害而發生痛經。所以日常注意個人衛生保健,是預防痛經的有效措施。
2、從月經初潮之前開始積極進行,直至絕經之后方可避免痛經的發生。特別是中年婦女,不要錯誤地認為自己沒有痛經病就放松警惕,這一階段多是繼發性痛經的高發病階段,必須注意個人衛生,正確采取預防措施,倘若發生痛經病后就要積極進行檢查和治療,以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。
健康教育
(1)學習掌握月經衛生知識:月經的來臨,是女子進入青春期的標志,然而有些女青年由于對月經出血現象缺乏了解,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、緊張與害羞等心理變化。這些不良的心理變化過度持久的刺激,則易造成氣機紊亂,血行不暢而誘發痛經。因而女青年多學習一些有關的生理衛生知識,解除對月經產生的誤解,消除或改善不良的心理變化,是預防痛經的首要問題。正如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中所說: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”
(2)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: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中說:“其知道者,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”就是說要保持身體健康,就要遵守一定的法度,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,飲食、起居、勞逸等要有節制并科學安排,方不致生病。婦女由于特殊的生理現象,在生活與起居、勞作方面必須要合理安排,有一定的規律。不宜過食生冷,不宜久居寒濕之地,不宜過勞或過逸等,尤其是月經期更需要避免寒冷刺激,淋雨涉水,劇烈運動和過度精神刺激等。
(3)積極做好五期衛生保。五期衛生保健是指婦女月經期、妊娠期、產褥期、哺乳期、更年期的衛生保健。在這五個時期,婦女抗御病邪的能力降低,易于導致病邪的侵害而發病。認真做好五期衛生保健,對于預防痛經有著重要意義,特別是一些繼發性痛經患者,往往是由于五期衛生保健不利而造成的。在這五期,無論是個人衛生,還是飲食起居,情志調養,勞動鍛煉等,都要恪守一定的保護措施,方不致引起婦女病,從而保證身體健康。
(4)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:經常鍛煉身體,能增強體質,減少和防止疾病的發生。如漢代醫學家華佗就早已認識到體育鍛煉能促進血脈流通,關節流利,氣機調暢,可防治疾病,從而創立了“五禽戲”,供世人健身運用。婦女經常地參加一些體育鍛煉,對于預防和治療月經期腹痛也是有好處的。
(5)積極進行婦科病的診治:積極正確地檢查和治療婦科病,是預防痛經的一項重要措施。首先月經期應盡量避免做不必要的婦科檢查及各種手術。若行放環、通液術,以及婦科檢查等,均應在月經干凈后3~7天內進行,這樣可防止細菌上行感染。再則在行剖腹產、子宮切開術時,縫合肌層,縫線不要穿過子宮內膜,避免造成子宮內膜異位。關鍵是發現患有婦科病疾,要做到積極治療,以祛除引起痛經的隱患。
- 食物宜忌
- 推薦食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