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外耳增生性瘢痕
深Ⅱ°燒傷或淺Ⅱ°燒傷處理不適當、延期愈合后引起局部瘢痕增生,瘢痕可為條索狀片塊狀不等,常影響耳廓外形。治療可將增生性瘢痕徹底切除,直達軟骨膜淺面,然后采用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復創面。如果形成瘢痕疙瘩,也可將病變切除,創面采用較薄的皮片移植修復,手術后局部需作放射治療,防止瘢痕疙瘩復發。
2)耳廓粘連
顱面部燒傷累及耳后及其鄰近區域時,傷愈后可因瘢痕攣縮導致耳廓與耳后乳突部粘連,致使耳廓與顱側壁的正常角度消失,影響容貌,同時還帶來一定的功能障礙,如影響口罩與眼鏡的正常佩戴等。有時還形成隱窩或橋狀瘢痕粘連,如耳垂與乳突部之間的皺褶處,常有部分皮膚幸免燒傷而殘留,創面瘢痕愈合后由于瘢痕攣縮形成深凹的囊袋,積藏污物反覆感染,需要手術處理。
對于范圍較小的條索或蹼狀瘢痕粘連,可采用“Z”成形術或“V—Y”成形術矯正。如粘連范圍較廣,則應切除瘢痕組織,松解攣縮,使耳廓復位,形成刨面,采用 中l厚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復。手術時需注意,當掀起耳廓時,勿暴露耳軟骨;松解攣縮要徹底,剝離應直至耳后皺褶處;耳后殘留面積較小的孤島狀皮膚應予切除,但皺褶處殘留的三角形皮膚可予保留,必要時于耳后乳突區形成一個三角形皮瓣轉移至耳后皺褶處,以使修復后形成穩定的耳顱角;移植皮片的面積要夠大,張力要適當,防止過于松弛影響皮片存活,也要防止過于緊張而影響效果。皮片移植后可采用打包縫合加壓法固定,手術后堅持支撐包扎數月,防止皮片收縮。
3)外耳道口狹窄和閉鎖
外耳道口可因燒傷瘢痕增生或攣縮發生狹窄甚至完全閉鎖,妨礙聽力。主要治療原則是切除瘢痕組織,擴大外耳道口,然后進行皮膚修復。手術時沿狹窄口處切開,逐步進入外耳道,徹底切除瘢痕組織,必要時可切除部分耳甲軟骨,以使重建的外耳道口比正常略寬大,然后徹底止血并吸除外耳道內血液。另取。一塊厚中厚皮片,肉面向外;包裹在印模膠或適當粗細的塑料管或橡皮管上,塞入外耳道內,皮片邊緣與外耳道口皮膚創緣縫合后加壓包扎。手術后l0天更換敷料并拆線。繼續以橡皮管或塑料管支撐擴張半年以上,防外耳道狹窄或閉鎖,瘢痕切除植皮術
如狹窄外耳道口周圍瘢痕皮膚松軟或呈現蹼狀,可按“Z”成形術原則切開瘢痕皮膚,適當切除瘢痕組織,解除縮窄,將三角瓣易位交錯縫合。術后外耳道用碘仿紗條填充加壓包、扎,10天拆線。
4)菜花耳畸形
耳廓結構復雜,凹凸不平,容易隱藏污物,遭受燒傷后易引起感染,嚴重時則發生化膿性軟骨膜炎,愈合困難,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處理,可導致耳軟骨壞死、脫落或吸收。由于耳廓失去正常支架,萎縮變形,或因結締組織增生造成局部臃腫,耳廓喪失了正常輪廓,耳輪、對耳輪、耳舟及耳甲腔常形成多數突起和皺褶,形如菜花狀,外形與功能受到嚴重影響。
菜花狀耳一旦形成,治療較困難,不容易獲得滿意的效果。手術治療需待炎癥消退,局部情況完全穩定后進行手術時先沿茸輪前緣約0.5cm作切口,切開皮膚,小心掀起耳前皮膚,有皺褶處尤需注意,避免穿破皮膚。然后適當地切除增厚或皺縮的組織,有時耳軟骨已纖維化成硬塊狀;可在適當的位置切開或將其切除,使耳廓充分舒展。必要時將切開之軟骨削薄,雕刻塑形重新縫合修補軟骨缺損區。如軟骨缺損較多,可另取肋軟骨,雕塑后作支架移植,最后縫合皮膚創口。如伴有耳輪、耳垂或其他部位皮膚缺損,可另設計適當皮瓣修復(圖8—6—4)。創口縫合后,用柔軟敷料充填凹陷面,加壓包扎,使皮膚與軟骨緊密貼敷以利愈合。術后繼續維持外形加壓包扎1~2個月。有時可能須進行多次手術修復。
5)耳輪缺損
耳部燒傷所造成的耳輪缺損,可根據缺損大小,缺損組織種類以及缺損具體部位靈活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修復。
1.局部直接縫合法適于范圍較小的耳輪缺損的修復。首先切開缺損邊緣皮膚或切除瘢痕組織,然后根據缺損情況,在缺損內側星狀切除耳廓全層組織,或作附加切口,將缺損區創緣對接,分層縫合(圖8-6-5)。這種方法手術簡便,修復后耳廓略縮小,但可保持較好的外形。
2.耳后皮瓣耳輪成形法適用于耳輪邊緣均勻而稍長的輕度缺損的修復。此法要求缺損處瘢痕輕微或已軟化,耳后皮膚完整。首先設計一蒂位于缺損邊緣的耳后面皮瓣,然后切開并掀起皮瓣,直達接近缺損前緣,將皮瓣折疊縫合修復耳輪缺損,耳后遺留創面用游離皮片移植修復。使用本法修復耳輪缺損需注意皮瓣血運狀況,必要時宜行延遲。